九月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九月
楼主: 风中鸣

世俗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们回到80年代与90年代的比较这个问题并对本文主旨做一小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们回到80年代与90年代的比较这个问题并对本文主旨做一小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80年代和90年代以后的大众消费文化的最根本区别,就是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前者具有的那种与公共世界之间的紧密联系,而后者没有。在80年代,私与欲的回归,个体主体性的确立,物质生活合理性的肯定等等,是告别“文革”时期的极权化公共领域和政治实践、建构新的公民参与方式与公共领域的标志,因此不但没有妨碍而且促成了参与了世俗公共世界的建构;而90年代的大众消费文化则是去政治化、去公共化的畸形世俗文化,其突出特点就是大众的政治冷漠、犬儒主义与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深度结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畸形的世俗化是权力运作方式的转型与西方资本主义后期的消费主义影响共同促成的,对物质消费与私人隐秘经验的迷恋使得很多人在公共世界的日益恶化面前熟视无睹。在一个光怪陆离的娱乐世界、影像世界奢侈品世界蓬勃兴起的同时,哈贝马斯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却急剧地萎缩与衰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大众(也包括数量众多的知识分子)沉迷在传媒打造的日常生活审美图景、沉迷在去政治化的个性幻想(“我的地盘我做主”)的时候,真正值得关怀的重大公共问题由于进入不了传媒,而被逐出了“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这个分析大体成立,那么,如欲克服中国90年代以来的自恋人格、物质主义、消费主义,既不能进口西方式的宗教,以西方式宗教来归化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更不能像某些新“左”派人士说的那样,干脆回到中国式宗教迷信时代(“文革”),而只能是着眼于接续80年代的公共参与精神,加快公民社会建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80年代的现实告诉我们,世界祛魅、宗教之死之后,广大民众通常会以巨大的热情建设一个崭新的公共世界,开始健康的公共生活;但如果公共世界的参与渠道被堵死,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公共交往因为制度性原因被阻断,那么,唯一的出路或无奈的选择,只能是退回到物质、个人和内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九月论坛 ( ICP12066444 )

GMT+8, 2024-5-16 11:45 , Processed in 0.076178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