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九月
查看: 233|回复: 2

[转帖] 南極中山站:“老生活棟”背后的25年变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2-24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网南极中山站12月22日电(记者白阳)在南极中山站的标志“中山石”旁,一栋稍显破旧的暗红色建筑,是每个新上站队员必去的“景点”。这就是中山站第一代“生活栋”,从1989年到2011年,共有22批中国南极科考队员曾在此工作生活。
[size=14.166666030883789px]    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栋由集装箱改造的建筑条件非常简陋:整体面积较小,包括实验室在内仅有12间房;层高较低,特别是门廊,身形高大的男士要低头才能通过;用房非常紧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山站的驻站医生都没有独立宿舍,只能睡在病床上;由于是集装箱改建,采光通风都不理想,即便安装了白炽灯,整个通道仍显得十分昏暗。
[size=14.166666030883789px]    然而,就是这样一栋简陋的建筑,却在南极建立科考站的历史上创造了一个“中国速度”。由于南极冬季漫长寒冷,按照国际惯例,建立一个能够常年有人居住的越冬站,往往需要耗费几年功夫。然而1989年年初,中国第五次南极科考队在短短的南极夏季期间,以惊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成功实现了当年建站、当年越冬,成为极地科考界的一段佳话。
[size=14.166666030883789px]    陪伴一代代中山人走过20余年的“老生活栋”,充满了“老南极”们的回忆。正在中山站度夏的驻站厨师支青合曾是第25次中山越冬队员,他告诉记者,因为房间不够,上站人员多的时候,大家伙儿就得在会议室里打地铺睡觉;“老生活栋”保暖性能差,在厨房待一天下来,脚趾总是被冻得又肿又痛。第31次南极科考队队员、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党办秘书卢成4年前曾在中山站越冬,他笑称,因为“老生活栋”靠近地面的地方最冷,当年“老生活栋”的一大“奇观”,就是饭点时所有人都是蹲在椅子上吃饭。
[size=14.166666030883789px]    中山站建站25年间,我国南极科考事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老生活栋”也随着中山站各项设施的不断完善而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2003年,中山站第二代钢架结构宿舍栋启用,绝大多数科考队员都告别了拥挤逼仄的老宿舍,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2011年,由专业设计院设计的中山站新综合栋投入使用,多功能会议室、诊疗室、食堂、体育馆等场馆一应俱全;2013年,新一代越冬宿舍栋正式启用,温馨的绿植、无线网络、健身房、咖啡角让身处南极的科考队员们与现代文明“零距离”。截至目前,中山站拥有宿舍栋、综合栋、科研栋、发电栋、污水处理站等十余栋建筑,房屋面积达6242平方米,较好满足了南极科考队员科学研究、生活办公、文体娱乐等需求。
[size=14.166666030883789px]    “过去中山站条件艰苦,越冬队队员除了搞科研,还要克服很多生活困难;现在国家在极地考察上投入越来越大,站上的条件越来越好,越冬的名额也越来越成为‘香饽饽’了。”坐在新宿舍栋温暖舒适的休闲沙发上,第31次中国南极科考队中山站站长崔鹏惠一边喝茶,一边笑着感慨。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4-12/23/c_127326297.htm

zsz8.jpg
http://big5.asean-china-center.o ... /23/c_127326297.htm

评分

参与人数 2九月币 +120 收起 理由
钉铃铃 + 80 很给力!
小米儿 + 4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12-25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跨世纪的站{:1_6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12-25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圣诞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九月论坛 ( ICP12066444 )

GMT+8, 2024-6-9 02:46 , Processed in 0.10774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